![]()
一大早,小汤山镇西官庄村村民王桂兰家就热闹了起来,村里的几名妇女聚在一起,有说有笑,跟着王桂兰一起织毛衣。“不用到村外找活儿干,在家就能挣钱,我们跟着王大姐这些年,织毛衣的手艺越来越好!”2005年就和王桂兰一起创业织毛衣的姐妹们,关系最亲,相处得也最愉快。
大家说起王桂兰,都为她的手艺点赞。今年46岁的她,进入毛衣编织行业已经16年了,“从结了婚,有了孩子,就开始琢磨这事儿。”
王桂兰是河北人,2000年嫁到西官庄村后,在顺义毛织厂做工。5年后,上有两代老人、下有小儿的家庭现状,让王桂兰不得不辞去工作照顾家里。那时的生活支出,全靠丈夫在外打工挣来的几百元钱。
巨大的生活压力,王桂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考虑再三,她决定接零活贴补家用,为“老雇主”顺义毛织厂加工半成品。“由于都是纯手工,既费眼睛又伤神,起初,家里人别提多反对了。”然而,王桂兰不仅不感觉累,每每看到成品,还觉得挺有成就感。
后来,王桂兰发现,村里跟她情况类似的妇女不在少数。于是,针线活儿做得越发顺手的她,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办培训班,带着大家一起干。为此,她还借钱买了4台全手动毛衣编织机。
学看图纸、设计图案、调试机器……边学边做,边做边学,尽管每件毛衣的利润也就1块多钱,但在王桂兰的带领下,大家干劲十足。“有四五个姐妹一直坚持到现在,从什么都不会,到一个人能操作多台机器。这几年,接的活儿越来越多,挣的也越来越多。”说这话时,王桂兰乐开了花。
2008年,王桂兰又添置了两台半自动编织机;2014年,她拿到了区妇联的专项拨款,又购进了两台全电脑针织横机……眼瞧着“生意”越做越大,王桂兰欣慰极了。但她总跟姐妹们念叨:“创业艰辛,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,我们得更加认真努力才行。”如今,哪怕是手艺纯熟的姐妹做的半成品,仍需经过王桂兰检查无误后,才能打包发货。
努力就会有回报,曾获得“昌平区贫困妇女创业奖”和“昌平区‘三八’红旗手”称号的王桂兰,今年又当选为小汤山镇第四届妇女代表,并将出席昌平区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。她希望,尽可能地帮助更多待业人员劳有所得,一同致富。(记者|摄影,薄璐,通讯员 刘辉)
|